一、发展定位与建设目标

光电技术实验教学中心将遵循教育部教学改革的一系列文件精神,根据常州工学院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技术大学”的总体指导思想和要求,结合电气与光电工程学院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的办学定位,进一步依托“光学工程”、“电气工程”二个校级一级学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 专业和“电气”专业类二个省级“十二五”重点专业建设点、“常州市光电子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市级重点实验室的学科和专业教学及科研平台资源,深化“学生为本、实践为重、创新发展、共享资源”的实验教学理念和“应用为先,强化实践能力,虚实结合,彰显工程技术特色”为专业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在本轮示范中心建设及其取得成果的基础上,以高水平应用型技术大学办学和专业评估的要求,持续推进实验教学改革,形成有特色的地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和实践教学培养体系;进一步整合学院及学校相关光电工程方面的教学和设备及其师资队伍,优化设备配置,发挥由知名学者领衔,以教授、博士为中坚力量的、专兼职相结合的高素质实践教学和管理队伍在实验教学、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引领作用;进一步加快实践教学改革步伐,加强实验教学研究,培育高层次教学成果,加大中心实验室开放和对外服务力度,进一步提升光电技术实验教学中心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支撑能力。

经过五年左右时间,努力把中心建成能充分满足各专业、不同层次实验技能培养和科学研究的要求,实践教学体系科学合理并有特色,师资队伍配备充分,教学和科研能力较强,实验设备完善,实践教学手段先进,计算机信息化管理和虚拟仿真实验有成效的面向校内外的开放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使之成为学生实验技能训练、科学素养提高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理想场所,同时在苏南地区同类学校具有一定的示范性和辐射性。

二、建设思路

1.以“光学工程”、“电气工程”校级重点学科为依托,按“高水平应用型技术大学”办学要求,协调专业建设、学科建设与实验室建设步伐,使实验中心成为专业学科全面提升和高素质应用性人才培养的基础性保证。

2. 继续以“应用为先,强化实践能力,虚实结合,彰显工程技术特色”为光电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持续实验教学改革,形成有特色的光电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和实践教学培养体系。

3. 以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内培外引、校校合作、校企合作的人才建设力度,尽快形成知名学者领衔,教授、博士为中坚力量的师资团队、建设一支能适应教学思想先进、知识和年龄结构合理的实验教学队伍。

4. 坚持以学生为本、能力为先,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理念,深化实验教学改革,进一步完善“模块化、系列化、多样化”实验教学体系和“全程化、工程化、多元化”实验内容改革,使实验教学水平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5. 加强实验教学资源、信息网络平台、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建设,完善实验室运行和开放管理制度及监督考核和奖惩办法,激发师生的积极性,使实验室开放内容和开放领域不断扩大,为学生、教师和社会提供更优质服务。

三、预期建设成效

1.实践(实验)教学

1)深化模块化实验教学体系

以实践创新意识为先导、能力培养为主线、实施“模块化、系列化、多样化”实验教学体系,进一步设计完善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课外实践创新、专业科技竞赛和科技社团等不同环节、不同层次的实践教学活动的内容、组织形式和考核方法。

2)加强实验课程建设

依据各个专业教学的要求和培养目标,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整体优化。充分借鉴国内外高校在实践教学环节的先进经验,突出实验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理念,注重处理好课程内容的知识性与系统性、理论性与应用性、技术性与技能化的协调关系,科学合理设置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的比例,使实验课程内容适合各专业培养需求,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争取校级精品课程2-3门;省级精品课程1-2门课程。

3)不断改进实验教学方法

不断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加强计算机信息及网络技术和虚拟仿真平台等先进教学手段的推广应用,组织好课内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实践环节教学,积极鼓励学生开展课外实践创新、专业科技竞赛和科技社团等实践环节活动,开放实验教学资源,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兴趣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推动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争取发表省级刊物以上教改论文5-8篇;获省级教改成果1-2项。

4)完善实验教学大纲和实验教材

院系调整和整合后,根据专业发展要求和实验设备更新整合及示范中心深化建设的需求,专业系结合培养方案的修订,应不断完善实验教学大纲、实验考核办法,并以此为依据修改或编写实验教材,做到每个实验都有可依据的教材,明确的实验目标要求,具体的实验内容、方法,实验完成后一定的成效。争取每年出版12部具有较高质量的实验教材或讲义。

2.师资队伍

1)加强师资团队建设

中心进一步加强实验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采取引进、培养、兼职聘任三结合的方法,以团队建设为重点,以高水平的学科和学术带头人为中心,有针对性地配备师资队伍,建立一支层次、结构、数量科学合理的教学团队,快速提升实验教学及管理水平和能力。计划引进和培养高层次教授3-5人,引进和培养博士5-8人,兼职聘任高层次教师3-5人。

2)强化实验教师的进修与培训

中心鼓励青年教师在职学历进修和出国交流进修,强化与企业的联系,派送青年教师下企业实习锻炼,不断提升中心专职教师的业务水平。争取在职进修博士学位教师3-5人;出国进修5-8人;企业实习锻炼3-6人。

3)加强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

中心将扩大校外实践基地和产学研合作基地,形成请进来,走出去的长效机制,开展生产实习与实训、毕业设计实习和实践,请企业工程师实习指导和来校做学术报告,扩充校外兼职教师,通过内引外联,形成了一支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实验教学和产学研合作的师资队伍;

4)稳定实验技术队伍

建设一支综合素质强、业务水平高的实验教学队伍,是实验室建设中的关键。中心要不断完善实践(实验)教学队伍,让奉献精神好、工作态度端正扎实、业务能力强的教职工充实到实践(实验)教学队伍,采取以老带新、跟班听课、校内培训及校外短期进修等方式,加强对实验技术人员的进修和培养,提高业务能力。建立一系列合理有效的管理制度,对实验技术人员进行考核评优,调动积极性,以稳定实验技术队伍。

3.体制与管理

1)进一步完善中心的运行机制

中心由学校统一建设,由二级学院负责日常管理和日常教学工作,实行教学实验中心主任职能负责制。二级学院应积极支持中心主任的工作,创造较好地工作环境,赋予中心主任职职责权限和考核奖励权限,并在日常运行经费、设备添置费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2)实验室教学和管理制度建设

继续加强和完善实验教学和管理制度建设,保障实验中心的管理有章可循。中心应加强与专业系的工作协调,落实实验教学工作任务,规范实验教学秩序,加强期初、期中、期终的实验教学工作检查,不断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将实验设备管理工作纳入常规,做到帐帐相符、帐物相符,严格领用、借用手续,进一步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和效益。进一步完善实验管理责任制,认真落实安全制度,加强实验室安全教育,避免意外伤害和人为事故的发生,确保实验室的安全和卫生。

3)实验室管理信息化建设

进一步完善中心实验室管理的信息化,建立信息化的管理平台和实验资源数据库,完善和提升LabVIEWMultisimFPGACPLDProtel/ProteusMatlabMCGSjava等仿真软件开发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和远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的使用功能,增强虚拟仿真教学和实验教学手段的推广和应用,使信息网络实现跨区域、跨时域的虚拟仿真实验,提高资源的共享度,实现内外部的开放,突破传统实验室在硬件设备上的限制。进一步依托虚拟实验室、网络平台等教学模式,探索自主学习、自主训练、自主应用、自主提高四个渐进环节培养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学习能力的新方法,提高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效果和效率

4)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

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要创造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条件,充分发挥实验室的资源优势,促进实验教学课程改革,逐步形成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机制。要积极探索实验室多种开放形式,如学生早期加入教师的科研活动;参加学科竞赛、创新实习训练、科技社团等活动;课程实验预习、拓展性实验的研究等。中心要积极鼓励和支持实验技术人员和教师开展开放实验工作,研究实验室开放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措施,做好实验资源的配置、教师人员安排学生学分计算、教师工作量核算等具体工作,形成良好的开放氛围。

4.设备与环境

1)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基础建设

实验室软硬件条件的完善是学科建设、实验教学改革的物质保证。要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根据实验教学和学科建设要求和实际需求,积极争取经费,增加实验室面积,增加原有设备的台套数,同时新增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实验和教学科研所需设备,改善实验环境条件,提高现有设备的利用率和效益,促进专业实验室建设的快速发展。

2)完善实验室的功能及其布局

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根据院系调整和学科整合的要求和各专业培养方案的需求,参照国内同类高校实验室规划建设,对现有实验室进行调整,科学合理地划分实验室功能,设置实验设备和场地等条件,协调基础实验室与专业实验室的功能和作用,使基础实验、专业实验、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竞赛训练和设计创新活动等方面有机结合,协调发展,成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有效实验基地。

5.示范与辐射

1)进一步促进院校间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能力的提升

通过教学和科研实验条件的改善,有力地推进省级重点专业(类)和光学工程及相关学科建设步伐,为培养高素质的各类应用型本科人才提供较充足的实践场所,搭建起教学与实践、实践与创新的平台,为提升本科教学能力,促进学生高质量素质作贡献。

2)更大程度地提高资源共享和设备使用率

通过有效的校内外资源整合和配置,形成功能较为齐备的兼顾教学与科研、实践与创新的实验基地。中心建立开放性的管理制度和机制,使实验实习基地、一些大型贵重设备对外开放,通过互通信息,互惠互利的原则,共享合作,以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和成效。

3)扩大与科研院所及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增强社会经济的服务能力

中心实施与科研院所及企业的产学研交流合作,开展多层次、多方向的科技研究项目,增强社会科技服务能力,提升影响力,为地方的经济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6.特色

1)构建功能齐全、服务能力强的光电技术实验教学中心

通过进一步构建新型的实践能力训练体系,有效与市计量测试所、地方企业级校内资源整合和配置,形成功能较为齐备、实验教学和研究能力较强的实验基地。采用内培外引、与国内外高校及企业的产学研合作,较大程度上师资队伍结构,形成一支由知名学者领衔,以教授、博士为中坚力量的、专兼职相结合的素质高、能力强、具有团队精神的实践教学和管理队伍,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提供有效的支持,并通过“模块化、系列化、多样化”实验教学内容改革,全面体现“全程化、工程化、多元化”的实验教学,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2)增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多功能的服务

通过建立诸多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和远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开展多功能的虚拟仿真教学和实验教学,使教学资源高度共享和开放,进一步探索出通过自主学习、自主训练、自主应用、自主提高四个渐进环节培养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学习能力的方法,提高教师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及学生学习的效果和效率

3)形成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中心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实践环节和科技训练及创新活动,通过创建系列专业社团,开放实验室,配备指导教师,组织学生参加科研项目、创新训练项目、各种学科竞赛和科技社团等活动,坚持学用结合、学做结合、学创结合的培养模式,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性,激发学生创造性,形成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 2014-2016 常州工学院电气与光电工程学院 版权所有
© School of Electrical and Photoelectronic Engineering
主任信箱:zhuxf@czu.cn  学院邮箱:dgxy@oa.czu.cn  办公室电话:0519-85212917